丁趾祥与盛泽(1945年学校董事)
日期:2020-06-18 15:02:01  浏览量:234


    盛绸、苏缎、杭纺、湖绉名扬天下,享誉海内外。盛,即盛泽。近代盛泽镇上曾出过四位乡绅式头面人物:仲少梅、王凯军、沈鹏与丁趾祥。四人在民国时期皆是跨政、商两界的实力人物。他们在发展盛泽丝绸行业、市政建设、文化教育、健全社会组织及其他方面,曾作出过贡献,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就丁趾祥的事迹进行追溯。
  一、绸业世家
  明清以来,盛泽以绸兴市,市上绸行(庄)林立,号称百家,其中实力最强,业务量最大者称之为"广庄",专做闽广和外洋生意,业务量至钜。近代,盛泽全镇有九大广庄,丁人和绸行乃其中之一,丁趾祥出身于该行。
  丁人和绸行创始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行东丁明甫精业务,擅算计,善交际,成为清末民初盛泽绸业界实力人物。1923年11月丁人和绸行新址暨住宅,建造于北斗弄东侧,东界潘家弄,石库门面西,门内石板天井,朝北照墙上有"鸿禧"两个砖刻大字及饰纹。丁明甫还建蛇窖饲蛇,雇粤籍厨师烹饪粤菜,投广东商人之好,牢牢抓住了商机,以致广东商人常把大笔采购资金预存在丁人和绸行,由于资金充沛周转灵活而该行游刃有余。
  二、拓展业务,由商及工
  丁明甫除牢牢笼络住广东商人外,还不断向外拓展,早在清光绪年间,就跳出"坐地经营"、"守株待兔"的模式,向外拓展业务,在苏州、上海先设分行及发行所。如上海发行所设在号称十里洋场的南京路香粉弄,继又在杭州、汉口和天津开设分行,另委中小城市绸商代销,生意越做越广,销及全国各地,国外则销往南洋群岛及南亚一带。
  丁人和绸行经营和丁人和绸厂生产的丝绸产品,品种繁多,包括:中山系列丝织品、绨、葛、盛纺、濮绸等,本厂生产的有:电机纺、华丝葛、平缎、华锦绉、和合绉、锦地绉、花素毛葛、厂绨等。档次虽各不相等,但质量均见上乘。
  1937年2月23日,丁趾祥在《吴江晨报》登刊一则"丁人和绸行"广告,介绍本行经营和生产的丝绸品种,以及总行、分行和电机厂的地址、电话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盛泽电机织造业已十分发达,同时商界也率先使用先进的电话、电报通讯工具。
  丁人和绸行始终以诚心经营、诚心待客为宗旨,年复一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不断创新,最终获得成功!1934年10月在南京举办的"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上,丁人和绸行送展之丝织品获得特等奖。
  三、热心公益
  盛泽为商业巨镇,商界以信义为职业道德准则,这与关羽的操行正好相合,以致视关圣帝君为行业保护神,常年香火鼎盛,尤其是旧历年初一商界人士聚集该庙求"生意签",预测全年市况,成为盛泽年节的头等大事。
  关帝庙历经200余年后虽屡次修葺,至20世纪20年代末又临大修,丁明甫出资并与商界人士合力修建。并在关庙之西临水处填塘接建岳庙(岳武穆祠),祠内有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题词和文天祥的石雕《正气歌》,以唤起民众抵御外侮的爱国之心。翌年,岳庙告成,未久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可以说建庙之变适逢其时。
  丁氏借修建两庙时率先捐巨资并向各界募化,以提高自身资望。却说接建岳庙时,在庙基岸边拔起许多碗口粗的木桩,历百年而不腐,击之铮铮有声,触之有凉感。丁氏与其执事们灵机一动,将其截断,雕挖成小木碗,说是用作儿童餐具,暑天可免生痱子疮疖,凡捐大洋5元者,获赠1只,一时人们趋之若鹜。庙成之日,丁氏在殿宇的匾额及抱柱联上加盖"明德堂丁重修"或"明德堂丁建"的印鉴,并被推为庙董,与此相近时期目澜洲公园的开辟,使丁氏声誉大增,成为热心公益的慈善人士。
  四、子承父业,更上层楼
  丁趾祥又名寿麟,生于1900年2月24日,早年毕业于无锡江南学院(今江南大学前身),获法学士学位。毕业后回乡协助其父管理绸行、打理业务,凭其社会关系,使丁人和绸行的复盖范围再度扩展。与此同时逐步融入盛泽社会事务。
  丁趾祥也致力拓展绸行业务,1932年他与宋济平合资在上海杨树浦开设大同绸厂,有织机14台。
  丁趾祥在热心社会公益方面,传承了乃父的美德,鉴于每年夏秋之际盛泽病疫盛行,百姓苦不堪言,丁趾祥于1923年创建民益中医院,其开业宗旨明示"使病者受益本院"。医院开业后只保本,不求利,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若遇疫病流行之际,向镇乡平民发放数以千计的免费就诊券,并免费发放流行病药,由于就医者多,医院规模小,满足不了大量就医者,丁趾祥又将医院重加整顿,扩大规模,增加医务人员,使广大病者受益。直至盛泽沦陷前停办。
  丁氏家大业大,跨田产、房产、绸产(绸商业及工业),其殷富为盛泽之首。
  1936年丁趾祥购买了一辆轿车(盛泽人时称为"小包车")雇佣了车夫,来往于沪盛(经嘉兴)之间,为吴江县第一辆私家车。
  五、办报办刊宣传新思想
  20世纪20年代,由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种主义和思潮轰然激荡,大浪淘沙。给乡间小镇带来新气象、新变化。当时一批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纸杂志,积极向市民传播外部信息,介绍新思想、新文化、科学常识以及生产技术等等。这对冲击封建陈旧意识,提高市民思想、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盛泾报》 是盛泽镇公开出版的第三种铅印小报,创刊于1923年10月10日,4开4版,先后为五日刊、旬刊及周刊,该报系丁趾祥联合浙江王江泾绸商联合创办。此前清光绪年间盛泽绸商联合王江泾绸商在上海成立同行同乡组织盛泾公所,以致《盛泾报》又是该所的行业报,对沪盛两地的绸市动态和商情极为详备,对丝绸品种的推介和绸行绸庄介绍亦颇详。《盛泾报》创刊号头版刊载的办报宗旨为"以尽先觉之责,尤尽忠告之言",要大家知道社会和人生的关系。该报开辟的专栏有社论、吴江嘉兴两县各区新闻、科学常识、商情、小评论、文艺等。
  1924年,日本政府建立关税壁垒,值百抽百,致使中国丝绸税重于本,无法出口,对盛泽和王江泾丝绸业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盛泾报》则连日发表评论予以抨击,并号召抵制日货。
  丁趾祥不仅重视本绸行商业道德、产品质量而且对盛泽所产丝绸存在问题,也在《盛泾报》上直言不讳提出批评。指出:"所出各种机织品,良莠不齐、货身前后不同、尺码不一。轻重不等、丝质不匀为盛泽所产丝绸之通病。目前虽称发达,亦仅仅能通销国内及南洋一小部分,要把营业发展到国外去,必须提高产品质量"。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吴江县内文化、教育人士在救国声中,先于4月5日在盛泽目澜洲公园召开江苏文艺协会吴江分会发起人会议,公推丁趾祥为会长。会议议决出刊《吴江文艺》。《吴江文艺》创刊号于5月正式出版,16开,新闻纸铅印,封面为彩色书面纸。首页为会长丁趾祥所撰的发刊词,他说:我们深信着:"中国当前的急务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努力!"《吴江文艺》 第二期于7月出版,次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敌机屡至苏嘉铁路沿线城镇轰炸,局势骤然紧张,《吴江文艺》被迫停刊。
  六、阳春白雪,粉墨登场
  盛泽丝绸界人士落庄(市)以后,闲暇时间较多,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以戏曲活动为首选,昆曲、京剧和评弹各有所爱并有各自的票房组织,前者人数较少,曲高和寡,但品位最高。丁趾祥曾说:"昆曲历史悠久,它是吴江社会的艺术"。丁趾祥自幼喜之,并研习,时人说丁趾祥唱昆曲有板有眼。1932年,丁氏在人和里成立昆曲票房组织吴歈集,此时已不再囿于清唱,而欲粉墨登场,扮演折子戏,并曾在民众教育馆和盛泽大戏院演出。与此相近时期,因受淞沪战事影响,苏州昆剧传习所中途夭折,传字辈学员顿失依靠而流落江湖卖唱,曾几度到盛泽献艺,在东庙庙场上卖唱,后得到吴歈集的款待,朱传茗、张传芳、郑传鉴、周传瑛、王传淞成为吴歈集的座上客,受到接济。切磋交流后,又使吴歈集成员的曲艺大有长进。
  1935年,吴歈集还出版了铅印5期《吴歈曲报》,为发展吴江昆曲作出一定贡献。
  七、兴办教育
  20世纪20年代,盛泽镇文盲多达79%,因而在全社会掀起平民教育识字运动,要求中青年学会语文和计算,丁趾祥在《盛泾报》上撰文呼吁:"注重平民教育,使得教育渐渐普及,以增进社会一份幸福"。1923年10月《盛泾报》 上号召"识字运动是普及教育的先锋,望大家提倡赞助"。当年10月丁趾祥捐资大洋10元。《盛泾报》 连续报导各行各业推行平民教育状况,其中对丁人和绸行的青工和学徒报导尤详。
  民国时期,盛泽的丝绸邮包可直发东南亚一带,丁氏又推动民众教育馆开办英文补习班。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织品尤其是交织物和花样织物品种繁多。其时,盛泽的织工多半系迁入市镇的农村机户,文化及技术素质均差,与苏州、湖州、上海、杭州等地同行难相匹敌。1933年丁趾祥在所撰《盛泽机织史略》一文中洞悉此情,在同行中集议兴办丝织职业教育。
  1935年5月5日,吴江县教育局长及督学到盛泽与地方士绅和绸业领袖商讨建校事宜并报省教育厅获准。
  1935年秋,吴江县第一所丝织职业学校县立初级丝织职业学校正式成立,丁趾祥出任校董,丁氏聘请苏州工专毕业生王振威为校长,中央大学毕业生朱堉为教导主任,其余教职人员多系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才济济。
  办学经费受到盛泽绸界人士的资助,丁趾祥提供秀才浜南的丁家私宅为校舍。
  职业学校学制三年,全县统考,招收小学毕业生。课程设置分专业技术课及基础课两大类。前者有"织物组织"和"染色大意"等均自编讲义。后者有语文、数学、化学、英文、美术、体育等。
  1937年夏,该校已有一、二年级二个班级共60余名学生。未久,抗日战争爆发,盛泽沦陷,该校中途夭折。
    1945 年,丁趾祥资助“私立盛湖初级中学”,任校董。校长马蜚 英,当时有学生 200 多人。该校是现在“吴江盛泽中学”的前身。1947年9月5日,省教育厅“姑予照准”立案。省教育厅的训令指示:校名正式定为“吴江私立盛湖中学”,校董会改称董事会,校董改称董事。事毕,董事长改由仲肇湘担任。董事丁趾祥辞职,新聘中央合作金库副总经理陆荣光为董事。
  八、抗战复员,服务桑梓
  1937年11月9日,盛泽沦陷,丁趾祥不愿当亡国奴,事先远赴大后方四川,将盛泽家业分别委托程昌骥(田产)及陈荣庭(市镇房产及丝绸产业)打理。抗战胜利,山河重光,丁趾祥返回故乡。此时,丁明甫早已病故,于是丁趾祥子承父业,挑起重担。时当抗战胜利不久,百废待兴,面临许多困难,他在原址重振丁人和绸行、在盛、沪、渝三地开设绸厂,全力恢复丝绸经营与生产。
  由于沦陷期间,盛泽丝绸业受到敌伪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经济不振又陷入严重困境,濒临崩溃绝境。1946年,丁趾祥联合地方及绸业界头面人物发起成立丝织工业协会,由电织业、绸商业、领投业及机户等组成,旨在繁荣地方,振兴丝织工业,稳定民生。
  抗战胜利后不久,因煤炭供应不上,盛泽经常停电,市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电机织也时开时停。在关键时刻,丁趾祥、仲少梅、沈鹏等出面四方奔走、疏通各方关系。盛泽镇商会也一再向省府请求,方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由上海燃料管理委员会按月向苏州发电厂加拨工业煤100吨,再由盛泽镇商会备款购领,使盛泽镇重新恢复供电,电机织得以正常开工,社会始得安定。与此同时,丝绸行业的人造丝原料亦极匮乏,丁趾祥又四方奔走,予以缓解。
  抗战胜利后,丁趾祥曾活跃于政坛,参加国民参政会会议,被选任制宪国民代表大会代表(职业代表),任国民政府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委员,吴江县参议会议长。
  丁趾祥1972年6月12日在上海病逝,终年72岁,葬于王江泾。
  本文经周德华先生审阅、补充、润色,特此致谢。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wjsszzxbgs@sina.com,举报电话:0512-63578225|版权所有 ©吴江盛泽中学|地址: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南环二路1号
苏ICP备08018518号-1